2019年7月10日-12日,上海揽境展览主办的2019年蓝鲸国际标签展、包装展...[详情]
中国的不干胶标签印刷从起步、发展到现在的小有规模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而今,不干胶标签行业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的终端用户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以年均15%~20%的速度高速增长着天博tb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
讯:中国的不干胶标签印刷从起步、发展到现在的小有规模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而今,不干胶标签行业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的终端用户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以年均15%~20%的速度高速增长着。这样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过哪些问题?是否有某些值得改进和借鉴的地方让我们来学习?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来到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不干胶标签的起源地天津,一探究竟。
为了理清不干胶标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于2011年7月上旬专访了天津印刷集团公司当年参与引进、吸收、消化和推广不干胶标签印刷设备的刘永泉先生。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老者,国字脸,略微有点胖,但是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如果不是事先已经知道了老人家的年龄,记者是决不会相信他是一位已过八旬的耄耋老人。他是将毕生经历投入到印刷行业的前辈,一位率先将不干胶标签引进中国的参与者。采访这样一位老者,让记者油然而生了一种崇敬。
1943年,当时只有13岁的刘永泉老人,由于华北老家衡水地区受灾严重,家里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万般无奈之下闯关东去了东北,在当时奉天(现在的沈阳)开始学徒搞印刷。13岁,一个在当代人眼中还是天真无邪的懵懂孩童时代,刘永泉老人却已经开始进入工厂成为了印刷工人,并由此开始了他长达68年的印刷生涯。
1947年,刘永泉老人离开当时战火纷飞的东北,徒步走着回到关内,到天津投奔自己的亲戚。亲戚了解到他掌握印刷技术,便劝说本想重新回乡务农的刘永泉留在天津找工作。刘永泉老人思量再三,最后接受了亲戚的建议,留在天津进入了一家当时天津数一数二的大印刷厂做工。这个决定,让刘永泉老人与天津印刷的发展、与标签印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天津解放。刘老所在的工厂在当时划为“敌产”,被收归国有,这个工厂与其他一些小印刷厂合并,共同组建了天津税务局印刷厂,专门印制统一。刘老正式成为一名国营印刷企业的员工,继续从事他的印刷工作,直至退休。
刘永泉老人学徒时学习的是凸版印刷。事实上,从解放前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凸版印刷一直是中国的主流印刷技术,当时的印刷机也远没有现在的印刷机那么先进。据刘老回忆,虽然天津在旧中国是个工业城市,但是印刷技术却相对落后。刚解放的时候,他所在的印刷厂使用的是简单的平压平或圆压平式凸版印刷机,每小时的印刷速度几百转。
天津税务局印刷厂在当时算是大厂,几经并厂之后改成天津市第一印刷厂,人数过千,不过设备依然落后。刘老在1956年被厂领导调到技术部门,专门从事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由于学习上进心很强、工作认真负责,厂领导把他送到天津市技术业余大学深造,结业后在天津印刷机械厂任厂长近十年之久,所以对印刷技术和印刷机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来调到天津印刷集团公司任动力设备科长,在计划经济时期天博tb登陆,主要负责下属各工厂的设备维修改造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