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不少湖南新化的年轻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结束学业后,投靠外乡的亲友,在他们开的文印小店里从学徒做起。
如何使用电脑,怎样维修机器……等技术成熟后,就找同乡以实惠价格买上几台翻新的文印设备与电脑,选个好地段开店。虽然只是几毛钱的生意,但好在成本低,有利润。等生意做起来,他们还会开分店,叫上亲戚朋友一起干,如此复制下去。
在这种模式下,新化人开设的15万家文印店已经遍布全国,占据了全国文印行业75%以上的市场份额。
新化曾为“梅山蛮”所居之地,人多地少的先天环境,逼着年轻人外出讨生活,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上世纪70年代的邹联经就是其中之一。凭借修钢笔、修锁、补皮鞋的手艺,十几岁时他就出门闯荡。
在上海当学徒时,他学会了维修机械打字机、速印机等技术。能修好这种“精密”机器,在那个年代可比修钢笔、修锁挣得多。
虽然被当成反面教材,可同乡的年轻人却纷纷找上邹联经拜师学技术。学成后,他们就游走全国靠此为生。据亲历者回忆,当时修好一台机械打字机能挣45元,而1元钱可以买4公斤大米。如果留在新化种地,一天只能挣1角8分钱。
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化县成立洋溪打字机维修厂,聘请邹联经为业务厂长,并给从业人员发介绍信、价格表和。到1985年,相关从业人员已发展到3000多人。
如果说维修机器开始只是新化人迫于生计的自救,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新化人的“文印时代”则正式拉开帷幕。
在广州做生意的曾旗东率先学会日本佳能和理光复印机维修技术,与修一台打字机赚几十元相比,修一台复印机则能赚几百元。
曾旗东还发现了新商机。那时,在发达国家复印机多用来租赁,不少设备用不了两三年就会被淘汰废弃,很多产自日本、美国的旧复印机通过中国进入市场销售。于是,曾旗东的本事就有用武之地了。
与维修相比,要让机器在国内正常使用需要改装,其中一项就是将电压从原110V变成220V。于是,他购买了几台全新设备,通过反复拆解研究改装,最终将这批机器全部改装成功,进价2000元的机器翻新后8000元仍供不应求。这一重大进步不仅为日后再制造产业趟出道路,更为新化文印人开拓图文小店市场打下基础。
如今,当年轻一代走向社会后,他们沿着文印市场的边界继续探索:线下“夫妻店”变成线上“淘宝店”,外出闯荡变成返乡创业,年轻人开始为小县城带来新变化。
今年35岁的曾令高,已经算是文印产业中的老人。中专毕业后,他被介绍到一家月薪300元的工厂打工,干不下去的他选择干起小店。最初他拿着父亲给的12万元启动资金在上海开了家湖南土菜馆,开业不到3个月,就因为入不敷出关门。对一个18岁的年轻人来说,生意失败对他的打击很大。“当时,对未来感到很模糊。”他说。
当时,曾令高的姑姑已经在文印领域扎根,在义乌有了图文店。在姑姑眼里,曾令高脑子好使,做事也踏实,就让侄子来义乌找机会。
从学徒开始,曾令高再次走上新化人的老路,不过他并不满足。在“跟单”过程中,他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工作——印刷加工,主要是为商家印刷不干胶材质的贴纸等包装用品,拥有“小商品的海洋”美誉的义乌对此类包装贴纸需求极大。于是,曾令高便购买相关设备,正式做起包装印刷生意。
随着商品包装的升级换代,包装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15年开始,曾令高的生意进入了上升期,背靠义乌小商品市场,生意越来越大,甚至开始为海外产品制作相关包装。
与曾令高相比,今年32岁的李智进入这个行业则要晚很多。李智家本没人从事文印行业,结婚后在妻子的介绍下才接触到这一行。结婚不久,他和妻子就跟着妻子的姐姐来义乌文印店打工。他还记得,2015年刚到义乌时,每天早上叫醒自己的就是楼下胶带缠绕打包的声音。
后来,妻子的同学找到他们,劝他们一起做线上生意,生意项目就是类似曾令高做的包装打印。“那会儿淘宝刚兴起,每天都能挣到几千块。”李智说,之前还做线下买卖,后来发现线上生意更“简单”。他解释,线下买卖常会遇到赊账的情况,每年要账都让他觉得“不痛快”,于是他们索性放弃线下接单,全身心经营淘宝店。
随着业务发展,包装行业线上店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李智看来,今后想要获得订单,更需要提供高质量服务。之前,他们会做不干胶之类的普通包装印刷,如今他们更侧重开发新材质和新工艺,防水、烫金等一批新包装产品正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
在李智看来,与线下相比,线上经营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沟通。“有时坐电脑前,一坐就是个小时,有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离不开座位。”他说,“客户有时说话毫不客气,刚入行的人时常会被骂哭。”同时,与过去相比,流量也越来越贵。
入行前,徐建筹是跟着家里人从事建筑行业,经朋友介绍知道线上包装印刷行业“能挣钱”,2017年便也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刚到义乌时,他发现,这个行业前期比较难,需要不少技术,要懂电脑、懂设计,还要会核算成本。为了学好技术,自称读书不太行的徐建筹开启了苦读模式。“网上看视频,买书自学,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睡醒了就接着看。”他说天博tb平台,“我知道如果学不会技术,就干不好这一行。”
如今,李智、曾令高等众多新化老乡希望将新的印刷产业带回新化老家。“线上接单、线下制作发货的模式已经成熟。”他们表示,在新化也可以承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订单。
2022年,他们联合创办的生产工厂已经开始小范围运营。“去年30%在新化生产,70%在义乌生产。今年要把这个比例继续调整,新化这边的产能要达到70%,在2023年年底前建成100%能在新化生产的加工中心。”李智说。
从上世纪70年代算起,新化文印已经走过50年的发展历史。可面对未来如何发展,新化文印商会副会长李宜校觉得并不轻松。李宜校从2008年开始就进入文印行业,卖过设备,开过图文店,如今在湖南长沙还有4家小店维持运营。
长期浸润在这个行业里,他观察到更细微的变化。文印行业传统客单来源主要是教材资料、工程项目资料等。“双减”政策实施后,一些紧邻校园的图文店效益受到影响。“不过,专升本、考公等考试资料复印量越来越多,弥补了一部分市场需求。”他说。
真正给文印产业带来影响的是房地产业务,“以图纸为例,以前能为每个小店带来3万块钱的收入,如今几乎为零。”李宜校说,目前部分地区已经推行无纸化投标,很多标书打印业务大量减少。
除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更为深刻的则是文印技术的飞速发展。李宜校观察到,不少应用新技术的设备的出现给行业带来了影响。
他告诉记者,最新设备在彩印方面已经放弃使用碳水,改用墨水。在这个技术的影响下,原本2角钱的彩印成本直接变成2分钱。“还有的设备将打印速度大幅提升,原本每分钟50页的打印速度,现在已经变成每分钟900页,一台新设备的效率可以代替20台旧设备。”李宜校补充说,“高科技设备注定需要高投入,动辄300万元以上的价格,让文印店门槛越来越高。”
李宜校表示,文印产业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只要买到设备,找到合适位置,文印店不愁业务,很多政府机关会主动找上门;到2006年左右,政府普遍设置文印室,那时候想要开店就需要注重生产环境,维护客户关系;2015年左右,文印店发展则更需要注重营销策略,搞活动,搞促销,只有维护好大客户才能生存发展。“如今,如果没有固定的客户维持,再想复制小店致富模式已经不可能了。”李宜校说。
此外,李宜校还将当下我国文印市场的发展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他举例说,目前美国文印市场大概有9100家门店,而我国有几十万家门店,合并减少可能成为趋势。
他还补充说,在发达国家,数字印刷占到印刷总量的29%,传统印刷约占71%。而我国数字印刷的规模只占到总印刷量的13%。由此来看,未来数字印刷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未来,谁掌握了快印,谁就掌握了产能,谁就可以引导这个行业发展。”他说。
在他看来,未来小店的发展将会走向两种道路:一种是前店后厂模式,门店招揽生意并满足零散客户的需求,需要大量打印、复印的则依靠区域中心店甚至工厂来生产。“区域中心店要配备高科技设备,生产速度快,加之当下便捷的物流渠道,足以满足客户需要。”李宜校说。
与此同时,还可能活下去的就是扎根在社区的“夫妻店”。这些门店将不仅满足打印、复印需要,还将具备更多便民属性。“我发现,很多门店现在还有送水等业务,都是上门服务,方便快捷,这样周边客户会一直都需要。”李宜校说。
十几年前,不少湖南新化的年轻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结束学业后,投靠外乡的亲友,在他们开的文印小店里从学徒做起。
如何使用电脑,怎样维修机器……等技术成熟后,就找同乡以实惠价格买上几台翻新的文印设备与电脑,选个好地段开店。虽然只是几毛钱的生意,但好在成本低,有利润。等生意做起来,他们还会开分店,叫上亲戚朋友一起干,如此复制下去。
在这种模式下,新化人开设的15万家文印店已经遍布全国,占据了全国文印行业75%以上的市场份额。
新化曾为“梅山蛮”所居之地,人多地少的先天环境,逼着年轻人外出讨生活,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上世纪70年代的邹联经就是其中之一。凭借修钢笔、修锁、补皮鞋的手艺,十几岁时他就出门闯荡。
在上海当学徒时,他学会了维修机械打字机、速印机等技术。能修好这种“精密”机器,在那个年代可比修钢笔、修锁挣得多。
虽然被当成反面教材,可同乡的年轻人却纷纷找上邹联经拜师学技术。学成后,他们就游走全国靠此为生。据亲历者回忆,当时修好一台机械打字机能挣45元,而1元钱可以买4公斤大米。如果留在新化种地,一天只能挣1角8分钱。
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化县成立洋溪打字机维修厂,聘请邹联经为业务厂长,并给从业人员发介绍信、价格表和。到1985年,相关从业人员已发展到3000多人。
如果说维修机器开始只是新化人迫于生计的自救,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新化人的“文印时代”则正式拉开帷幕。
在广州做生意的曾旗东率先学会日本佳能和理光复印机维修技术,与修一台打字机赚几十元相比,修一台复印机则能赚几百元。
曾旗东还发现了新商机。那时,在发达国家复印机多用来租赁,不少设备用不了两三年就会被淘汰废弃,很多产自日本、美国的旧复印机通过中国进入市场销售。于是,曾旗东的本事就有用武之地了。
与维修相比,要让机器在国内正常使用需要改装,其中一项就是将电压从原110V变成220V。于是,他购买了几台全新设备,通过反复拆解研究改装,最终将这批机器全部改装成功,进价2000元的机器翻新后8000元仍供不应求。这一重大进步不仅为日后再制造产业趟出道路,更为新化文印人开拓图文小店市场打下基础。
如今,当年轻一代走向社会后,他们沿着文印市场的边界继续探索:线下“夫妻店”变成线上“淘宝店”,外出闯荡变成返乡创业,年轻人开始为小县城带来新变化。
今年35岁的曾令高,已经算是文印产业中的老人。中专毕业后,他被介绍到一家月薪300元的工厂打工,干不下去的他选择干起小店。最初他拿着父亲给的12万元启动资金在上海开了家湖南土菜馆,开业不到3个月,就因为入不敷出关门。对一个18岁的年轻人来说,生意失败对他的打击很大。“当时,对未来感到很模糊。”他说。
当时,曾令高的姑姑已经在文印领域扎根,在义乌有了图文店。在姑姑眼里,曾令高脑子好使,做事也踏实,就让侄子来义乌找机会。
从学徒开始,曾令高再次走上新化人的老路,不过他并不满足。在“跟单”过程中,他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工作——印刷加工,主要是为商家印刷不干胶材质的贴纸等包装用品,拥有“小商品的海洋”美誉的义乌对此类包装贴纸需求极大。于是,曾令高便购买相关设备,正式做起包装印刷生意。
随着商品包装的升级换代,包装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15年开始,曾令高的生意进入了上升期,背靠义乌小商品市场,生意越来越大,甚至开始为海外产品制作相关包装。
与曾令高相比,今年32岁的李智进入这个行业则要晚很多。李智家本没人从事文印行业,结婚后在妻子的介绍下才接触到这一行。结婚不久,他和妻子就跟着妻子的姐姐来义乌文印店打工。他还记得,2015年刚到义乌时,每天早上叫醒自己的就是楼下胶带缠绕打包的声音。
后来,妻子的同学找到他们,劝他们一起做线上生意,生意项目就是类似曾令高做的包装打印。“那会儿淘宝刚兴起,每天都能挣到几千块。”李智说,之前还做线下买卖,后来发现线上生意更“简单”。他解释,线下买卖常会遇到赊账的情况,每年要账都让他觉得“不痛快”,于是他们索性放弃线下接单,全身心经营淘宝店。
随着业务发展,包装行业线上店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李智看来,今后想要获得订单,更需要提供高质量服务。之前,他们会做不干胶之类的普通包装印刷,如今他们更侧重开发新材质和新工艺,防水、烫金等一批新包装产品正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
在李智看来,与线下相比,线上经营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沟通。“有时坐电脑前,一坐就是个小时,有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离不开座位。”他说,“客户有时说话毫不客气,刚入行的人时常会被骂哭。”同时,与过去相比,流量也越来越贵。
入行前,徐建筹是跟着家里人从事建筑行业,经朋友介绍知道线上包装印刷行业“能挣钱”,2017年便也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刚到义乌时,他发现,这个行业前期比较难,需要不少技术,要懂电脑、懂设计,还要会核算成本。为了学好技术,自称读书不太行的徐建筹开启了苦读模式。“网上看视频,买书自学,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睡醒了就接着看。”他说,“我知道如果学不会技术,就干不好这一行。”
如今,李智、曾令高等众多新化老乡希望将新的印刷产业带回新化老家。“线上接单、线下制作发货的模式已经成熟。”他们表示,在新化也可以承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订单。
2022年天博tb最新,他们联合创办的生产工厂已经开始小范围运营。“去年30%在新化生产,70%在义乌生产。今年要把这个比例继续调整,新化这边的产能要达到70%,在2023年年底前建成100%能在新化生产的加工中心。”李智说。
从上世纪70年代算起,新化文印已经走过50年的发展历史。可面对未来如何发展,新化文印商会副会长李宜校觉得并不轻松。李宜校从2008年开始就进入文印行业,卖过设备,开过图文店,如今在湖南长沙还有4家小店维持运营。
长期浸润在这个行业里,他观察到更细微的变化。文印行业传统客单来源主要是教材资料、工程项目资料等。“双减”政策实施后,一些紧邻校园的图文店效益受到影响。“不过,专升本、考公等考试资料复印量越来越多,弥补了一部分市场需求。”他说。
真正给文印产业带来影响的是房地产业务,“以图纸为例,以前能为每个小店带来3万块钱的收入,如今几乎为零。”李宜校说,目前部分地区已经推行无纸化投标,很多标书打印业务大量减少。
除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更为深刻的则是文印技术的飞速发展。李宜校观察到,不少应用新技术的设备的出现给行业带来了影响。
他告诉记者,最新设备在彩印方面已经放弃使用碳水,改用墨水。在这个技术的影响下,原本2角钱的彩印成本直接变成2分钱。“还有的设备将打印速度大幅提升,原本每分钟50页的打印速度,现在已经变成每分钟900页,一台新设备的效率可以代替20台旧设备。”李宜校补充说,“高科技设备注定需要高投入,动辄300万元以上的价格,让文印店门槛越来越高。”
李宜校表示,文印产业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只要买到设备,找到合适位置,文印店不愁业务,很多政府机关会主动找上门;到2006年左右,政府普遍设置文印室,那时候想要开店就需要注重生产环境,维护客户关系;2015年左右,文印店发展则更需要注重营销策略,搞活动,搞促销,只有维护好大客户才能生存发展。“如今,如果没有固定的客户维持,再想复制小店致富模式已经不可能了。”李宜校说。
此外,李宜校还将当下我国文印市场的发展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他举例说,目前美国文印市场大概有9100家门店,而我国有几十万家门店,合并减少可能成为趋势。
他还补充说,在发达国家,数字印刷占到印刷总量的29%,传统印刷约占71%。而我国数字印刷的规模只占到总印刷量的13%。由此来看,未来数字印刷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未来,谁掌握了快印,谁就掌握了产能,谁就可以引导这个行业发展。”他说。
在他看来,未来小店的发展将会走向两种道路:一种是前店后厂模式,门店招揽生意并满足零散客户的需求,需要大量打印、复印的则依靠区域中心店甚至工厂来生产。“区域中心店要配备高科技设备,生产速度快,加之当下便捷的物流渠道,足以满足客户需要。”李宜校说。
与此同时,还可能活下去的就是扎根在社区的“夫妻店”。这些门店将不仅满足打印、复印需要,还将具备更多便民属性。“我发现,很多门店现在还有送水等业务,都是上门服务,方便快捷,这样周边客户会一直都需要。”李宜校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